探索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奥秘
经络是中医理论中人体内运行气血、联系脏腑、沟通内外、贯穿上下的通路系统。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,其中十二经脉是主体,任督二脉则是奇经八脉中最重要的两条。
经络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,通过针灸、推拿、导引等方法调节经络,可以达到防治疾病、养生保健的目的。
起于中焦,下络大肠,还循胃口,上膈属肺,从肺系横出腋下,下循臑内,行少阴、心主之前,下肘中,循臂内上骨下廉,入寸口,上鱼,循鱼际,出大指之端。
主气,司呼吸,主宣发肃降,通调水道,朝百脉,主治节。
起于胸中,出属心包络,下膈,历络三焦;其支者,循胸出胁,下腋三寸,上抵腋下,循臑内,行太阴、少阴之间,入肘中,下臂,行两筋之间,入掌中,循中指,出其端。
代心受邪,保护心脏,主血脉,主神志。
起于心中,出属心系,下膈,络小肠;其支者,从心系上挟咽,系目系;其直者,复从心系却上肺,下出腋下,下循臑内后廉,行太阴、心主之后,下肘内,循臂内后廉,抵掌后锐骨之端,入掌内后廉,循小指之内,出其端。
主血脉,藏神,为五脏六腑之大主。
起于大指次指之端,循指上廉,出合谷两骨之间,上入两筋之中,循臂上廉,入肘外廉,上臑外前廉,上肩,出髃骨之前廉,上出于柱骨之会上,下入缺盆,络肺,下膈,属大肠。
主传导糟粕,与肺相表里。
起于小指次指之端,上出两指之间,循手表腕,出臂外两骨之间,上贯肘,循臑外,上肩,而交出足少阳之后,入缺盆,布膻中,散落心包,下膈,循属三焦。
主持诸气,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,为水液运行之道路。
起于小指之端,循手外侧上腕,出踝中,直上循臂骨下廉,出肘内侧两筋之间,上循臑外后廉,出肩解,绕肩胛,交肩上,入缺盆,络心,循咽,下膈,抵胃,属小肠。
受盛化物,泌别清浊,与心相表里。
起于鼻之交頞中,旁纳太阳之脉,下循鼻外,入上齿中,还出挟口,环唇,下交承浆,却循颐后下廉,出大迎,循颊车,上耳前,过客主人,循发际,至额颅。
受纳腐熟水谷,为水谷气血之海,与脾相表里。
起于目锐眦,上抵头角,下耳后,循颈,行手少阳之前,至肩上,却交出手少阳之后,入缺盆。
贮藏和排泄胆汁,主决断,与肝相表里。
起于目内眦,上额,交巅;其支者,从巅至耳上角;其直者,从巅入络脑,还出别下项,循肩膊内,挟脊,抵腰中,入循膂,络肾,属膀胱。
贮藏和排泄尿液,为州都之官,与肾相表里。
起于大趾之端,循趾内侧白肉际,过核骨后,上内踝前廉,上腨内,循胫骨后,交出厥阴之前,上膝股内前廉,入腹,属脾,络胃,上膈,挟咽,连舌本,散舌下。
主运化,统血,为气血生化之源,后天之本。
起于大趾丛毛之际,上循足跗上廉,去内踝一寸,上踝八寸,交出太阴之后,上腘内廉,循股阴,入毛中,过阴器,抵小腹,挟胃,属肝,络胆,上贯膈,布胁肋,循喉咙之后,上入颃颡,连目系,上出额,与督脉会于巅。
主疏泄,藏血,为刚脏,体阴而用阳。
起于小趾之下,斜走足心,出于然谷之下,循内踝之后,别入跟中,以上腨内,出腘内廉,上股内后廉,贯脊,属肾,络膀胱;其直者,从肾上贯肝膈,入肺中,循喉咙,挟舌本。
藏精,主水,纳气,为先天之本。
起于胞中,下出会阴,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,至咽喉,上行至下颌部,环绕口唇,沿面颊,分行至目眶下。
总任一身之阴经,调节阴经气血,为"阴脉之海",主胞胎,与女子月经、生殖功能密切相关。
会阴、关元、气海、神阙、中脘、膻中、天突、承浆等。
起于胞中,下出会阴,沿脊柱里面上行,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,络脑,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,经头顶、额部、鼻部、上唇,到上唇系带处。
总督一身之阳经,调节阳经气血,为"阳脉之海",反映脑、髓、肾的功能,与人的神志、脊柱强直有关。
长强、命门、至阳、大椎、风府、百会、神庭、人中(水沟)等。
以下是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在人体的大致循行路线示意图:
经络循行示意图位置
(实际应用中可替换为真实的经络图)
注:图中红色线条表示阳经,蓝色线条表示阴经,正中线为任督二脉。
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,它不仅解释了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,还指导着中医的诊断和治疗。
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(针灸、推拿等),可以调节气血运行,平衡阴阳,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。
现代研究也发现,经络循行路线与神经系统、内分泌系统、免疫系统等有密切关系,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提供了部分证据。